活動安排
「未來影像—光、生成、去中心」系列座談將於1月27、28日舉辦,由科技藝術學者羅禾淋主持,邀請6位相關領域的創作者與學者專家進行對談,從「攝影回顧」、「攝影進行」、「攝影未來」3個子題帶來6場座談,引領我們回望攝影過往發展、關注現今當紅議題、洞悉影像藝術未來可能,從中照見攝影位置。
1月 27日(六)
場次1. 攝影回顧:材質與物–談銀鹽典藏
傳統的銀鹽攝影如何保存與展示?連帶產生哪些不同於數位影像的價值?
►時間:10:30-12:30
►講者:劉躍(靜慮藝廊藝術總監)X 羅禾淋(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副教授)
場次2. 攝影進行:網路與影像的親密關係–網美、梗圖、謎因
在網路時代,幫網美按讚、分享謎因的過程裡,怎樣的親密關係萌芽了?
►時間:13:00-15:00
►講者:曾鈺涓(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教授) X 羅禾淋
場次3. 攝影未來:光的紀實與數位的自動化–AI時代的影像邊界
AI生成的作品,可以參加攝影比賽嗎?AI如何衝擊攝影創作的定義?
►時間:15:30-17:30
►講者:蔡遵弘(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助理教授) X 羅禾淋
1月 28日(日)
場次4. 攝影回顧:非藝術的藝術史—從攝影的藝術化的過程看生成藝術的爭論
攝影以前並不被視作一種藝術?生成藝術的出現又對攝影藝術帶來哪些爭論?
►時間:10:30-12:30
►講者:汪正翔(藝術家)X 羅禾淋
場次5. 攝影進行:影像在社群網路的高速流動–觀點與假新聞
在網路時代,影像如何促進多元觀點的交流?以及連帶造成假新聞問題?
►時間:13:00-15:00
►講者:陳延昇(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副教授)X 羅禾淋
場次6. 攝影未來:關於元宇宙–虛擬攝影、區塊鏈、NFT
在元宇宙裡欣賞攝影作品是怎樣的體驗?當代技術如何改變影像的保存、傳遞與感知方式?
►時間:15:30-17:30
►講者:李寅彰(樹德科技大學電子競技與電腦娛樂科學系 助理教授)X 羅禾淋
講者簡介
►主持人 羅禾淋|學者
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。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所資工博士,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藝術碩士。長期研究網路文化與數位科技,對應日常生活、環境、城市等議題。
►場次1 劉躍|藝術家
靜慮畫廊藝術總監,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學系專案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,Virtual Production虛擬攝影工坊創意總監。關注當代藝術、攝影、文化創意事業、藝術評論。
►場次2 曾鈺涓|藝術家
數位藝術家,策展人。現為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,並擔任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榮譽理事長兼副理事長,數位藝術基金會監事。為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,研究關注數位互動藝術創作與新媒體理論。
►場次3 蔡遵弘|學者
現為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副教授。曾任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,臺灣ACG研究學會理事,臺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。於科技藝術產業、互動設計、擴增實境虛擬實境、遊戲設計、遊戲化應用、電腦動畫有多年深耕與研究。
►場次4 汪正翔|藝術家
攝影藝術家、藝評家。關注社會參與與攝影技術與科技發展,台大歷史系碩士,波士頓博物館藝術學校藝術創作碩士肄業。作品主要探索真實與虛構之間的關係和名人肖像的主題。
►場次5 陳延昇|學者
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副教授。曾任台灣資訊社會學會常務理事。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傳播學博士,研究關注娛樂媒介、數位傳播科技、認知心理取向之媒介效果、科技行銷與公關、娛樂敘事。
►場次6 李寅彰|學者
現為樹德科技大學電子競技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助理教授,研究關注電競娛樂、虛擬運動與科藝結合之實務應用。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研創中心博士後研究員,負責執行AR/VR 科技應用之計畫案學術研究。
活動時間
2024年1月27日(六)、28日(日)
10:30-12:30|13:00-15:00|15:30-17:30
活動地點
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 305室
來館交通:交通資訊點此
本活動統一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藝文活動報名平台線上報名。
イベントチケット
チケット種別 | 販売期間 | 価格 |
---|